文丨江茂求 節選自本文作者《李綱對福建泰寧的人文貢獻與影響探究》 李綱著述簡介 李綱的泰寧著述,主要是指李綱寫泰寧、在泰寧寫作以及涉及泰寧的文章詩詞,通過對《李綱全集》清點、甑別,發現約有53首(篇),按作品方式分別有詩43首、記1、疏1、贊1、書6、序1,時間跨越李綱人生的后二十年,分為三個時間段,是研究李綱與宗本、李綱與泰寧的最權威史料。 第一階段:宣和元年至二年(1119-1120),有詩詞16首,贊1篇,分別是:《次韻志宏贈丹霞詩》《次韻羅修撰贈丹霞》3首《次韻丹霞宗本長老見寄<古風>》、《次韻丹霞錄示羅疇老唱和詩》4首、《題丹霞晏坐軒》《羅疇老錄示和丹霞絕句五首次韻》5首《寄題丹霞雨花軒》(見《李綱全集》卷9至11),《瑞光巖立化雀贊》(見《李綱全集》卷140)。主要是李綱貶謫沙縣期間,圍繞“丹霞”主題,題寫、唱和、贈送丹霞宗本的詩作。 第二階段:建炎四年至紹興元年初(1130-1131),共有詩25首,疏1篇,書4篇,包括:詩《次韻申伯上杭道中見示二首》其一、《冬至后四日修供羅漢巖》4首、《葉夢授龍圖同游丹霞再次前韻》4首、《次韻葉夢授絕句十五章》15首、《上元日同王豐甫葉夢授會飲》(見《李綱全集》卷27),《邵武軍泰寧縣羅漢巖設供疏》(見《李綱全集》卷一百六十五),《泰寧與許右丞書》《與許振叔徽猷書(十二月初八日)》《與李泰發待制書》《與宋景晉待制書(正月二十二日)》(見《李綱全集》卷110、114)。主要是李綱在泰寧期間,拜訪丹霞宗本游豐巖三寺、修供羅漢巖的見聞感受,與朋友交往會飲的情形,以及在泰寧期間給外地友人寫的書信。 第三階段:紹興元年(1131)初至紹興八年(1138),共有詩2首、記1首、序1篇、書2篇,分別是:李綱因周邊兵事驟起,倉促離開泰寧,寫下《聞建寇逼境攜家由將樂沙縣以如劍浦》(見《李綱全集》卷28);到福州后,在《與周元中書》《與秦參政書》(見《李綱全集》卷114)等文章記述了居離泰寧的經歷;紹興元年(1131)八月受宗本禪師所托寫《邵武軍泰寧縣瑞光巖丹霞禪院記》(見《李綱全集》卷133);紹興五年(1135)寫《丹霞本老見示拂子并頌次韻》(見《李綱全集》卷31);紹興八年(1138),宗本禪師從佛日杲禪師游徑山,經過福州看望李綱,李綱題寫《送丹霞宗本游徑山序》(見《李綱全集》卷139)。 李綱一生著述頗豐,《李綱文集》收錄達180卷之多。李綱涉及泰寧的著述作品,數量有限(在泰寧創作尤其不多),時間跨度長,作品形式相對單一,難以獨立自成體系,單獨開展思想性、文學性、藝術性的研究意義不大。但其對于泰寧地域文化的辨析、凝結與鐫刻,仍做出顯著貢獻,且對后世產生深刻影響。 PART 1 唱響泰寧“丹霞” 李綱及其作品與泰寧結緣,源起“丹霞”,也覆蓋涉及泰寧作品全過程。政和辛卯春(1111),宗本禪師住錫瑞溪。當時朝廷有規定,凡是有神仙跡的寺院,要歸還為道觀,寺廟的院額移到他處所用。為成就宗本禪師的建廟心愿,朝散大夫邵武視事陳紹將另一處名為“丹霞”的廢舊寺院門額,移到宗本新建的巖穴寺廟作廟名,時為“長樂帥”的羅畸為此巖穴命名“瑞光巖”,此即“瑞光巖丹霞禪院”的由來。宗本禪師十分喜好“丹霞”二字,自號“丹霞”,世稱丹霞宗本、丹霞本老、丹霞(禪)師;因為李綱與宗本的交游,豐巖三寺西側的豐巖被后人命名為“丹霞巖”。隨著宗本禪師的交游廣泛,“丹霞”一詞的使用場景也日益多元豐富,在李綱的詩作里可窺見一斑。如“丹霞古禪伯,一派曹溪水”“丹霞真道人,愿力極堅固”,這是指丹霞禪師;“丹霞妙悟思良覿,千偈瀾翻看涌泉”“丹霞只在笑談中,明月清風萬里同”這是一種修行體驗與層次;“若會去來無二相,丹霞應肯下巖來”,這是一種風光風景。在李綱的作品里,丹霞只屬于宗本禪師,只屬于泰寧,其他地方沒有出現。因為李綱的推崇,“丹霞”逐步泛化成為泰寧地域文化的特有符號,為泰寧丹霞地貌及其丹霞文化注入了豐富的內涵。 PART 2 溢美泰寧山水 李綱作品對泰寧貢獻最大、影響最遠的是對泰寧山水的褒揚,集中體現在《邵武軍泰寧縣羅漢巖設供疏》《冬至后四日修供羅漢巖》《葉夢授龍圖同游丹霞再次前韻》《邵武軍泰寧縣瑞光巖丹霞禪院記》四個篇章中,文辭優美、角度新奇,令人過目難忘。如詩句“籃輿清曉叩禪扉,山路云深翠濕衣。誰家峰頭雙練瀑,空蒙散作玉花飛”,“煙霞絢彩染幽巖,紫翠蔥蘢云木參。幸有幽人共清賞,豈惟風月友成三”,“渡水捫蘿款石扉,杖藜同著舊緇衣。猶嫌林下喧僮仆,欲學孤云野鶴飛”,絢爛的丹崖與清冷的心境,繁復的花木與簡素的行裝形成鮮明的比照,令人遐想無限;文章中“洞壑鼎峙而相連,殿閣翬飛而交映”“岌嶪嵌空,鼎足而列……不涂塈茨而風雨之患除,不鑿戶牖而日月之光入。堂殿樓閣,窈窕玲瓏,泉石草木,幽奇芳潤”,以歌賦的古風古意寫盡了瑞光巖的流光飛彩、深厚意境。為此,李綱得出結論“邵武軍泰寧縣,山水之勝,冠于諸邑”,而且他斷定,這絕對是上天對泰寧的厚愛而刻意安排,“謂造物者融結無意,吾不信也!”讀如此美文佳句,誰不對泰寧心向往之?李綱作為泰寧最佳推廣大使絕不為過。 PART 3 認同泰寧故鄉 李綱的作品散發著對泰寧超乎尋常家鄉情懷,除了記文及詩篇的風景人文贊譽外,情感的認同集中體現在與友人的六份書信中。其一,對泰寧的信任,李綱帶領子孫三代數十口人,舉家遷居,“自海上來居泰寧”,在兵荒馬亂的年代,把全家的安全與未來交給泰寧,足以表現李綱對泰寧的信任;其二,認同泰寧是自己的家鄉,在朋友的書信中,李綱把這次泰寧之行稱為還(返、歸)家(邑、鄉),如“歸寓昭武之泰寧,蓋鄉邑也”, “秋半次鄱陽,初冬攜家還鄉”,“區區挈族寓居鄉邑”。其三,泰寧給李綱短暫的安寧與休養。他在《與許振叔徽猷書(十二月初八日)》中寫到“區區徙家閩嶺,雖頗深僻,然狗偷鼠竊,蜂屯蟻結,所至紛然,未知得安居否?流行坎止,姑隨緣耳”。李綱歷經千辛萬苦,才帶領家族回到原藉,三年多的流放與戰亂,顛沛游離的身心總算稍得安頓,分崩離析的家庭才得以團聚;他也覺得選對了地方,文中可以體會這種寧靜而瑣碎的鄉村生活,讓長期漂泊之人得到家的慰藉。數篇書信,也屢次提到在泰寧“方且安之”“目前初適”“得有定居之所”“目前粗安”,可以感受到李綱的身心安定。確實,到了泰寧之后,李綱中斷很久的朋友書信、讀書作學才得以恢復,“還家幾半年矣,日困人事,筆研遂疏,得有定居之所,復理故學”。泰寧作為李綱認可而安心的故鄉,是我們的榮譽,也是精神財富。只可惜南宋初兵荒馬亂的形勢,仍讓這位原宰相流離失所。泰寧沒有福氣,無法讓這位經天緯地的民族英雄成為永久居民。 PART 4 賦能泰寧禪境 北宋禪宗興起,士子中禪易兼修普遍。李綱博學多才,對佛道儒諸家均有精深研究。其宦游生涯中,每到一處,均參訪寺觀,與方外僧道交流研討,人生起伏的深刻反思也讓其在佛學參悟上更加深透。李綱涉及泰寧的作品,為被貶沙縣、泰寧避難、福州賦閑的人生低谷階段,又大多與宗本禪師相關,佛學主題占據主導。這些作品有佛禪境界、有參禪方法、有禪宗公案、有話頭機鋒,再融入宗本禪師個人魅力和丹霞山水獨有風味,使其詩文作品帶上了鮮明的“泰寧”式禪意。如《邵武軍泰寧縣羅漢巖設供疏》“凡山林幽邃之區,多仙圣棲隱之地。惟豐巖之勝境,乃古德之道場……宜應真之是宅,垂妙萌于一方”;《瑞光巖丹霞禪院記》“邑遭兵火,焚爇殆盡,獨三巖巋然,棟宇如故,豈非神佛護持師之道力,有以感格之也耶”;《冬至后四日修供羅漢巖》“道人眼靜空絕花,巖壑蕭然物外家”“碧山深處敞層巖,中有幽人默自參”;《葉夢授龍圖同游丹霞再次前韻》“巖竇嵌空南寶花,玲瓏樓閣衲僧家。興來結客窮幽討,沖破晴山幾段霞”“夜寒月影照虛廊,境寂心清發妙香”;《次韻丹霞宗本長老見寄古風》“飽聞瑞光巖,道席久振芳”,從這些充滿空靈與哲理的文字中,我們可以領會到這位融匯貫通儒釋道的大家與泰寧山水的心靈對話。普普通通的崖壁洞穴,在李綱的筆下,成為了深藏佛理禪機的道場,泰寧丹霞的天籟禪音由此繚繞千年。 附 李綱與泰寧相關的詩作 次韻志宏贈丹霞詩 傾蓋相逢亦有緣,那堪心契更同年。 六根凈處三生現,一點通時萬法全。 蓮社子能知舊侶,香山我亦學癯仙。 丹霞妙悟思良覿,千偈瀾翻看涌泉。 次韻羅修撰贈丹霞三首 次韻疇老贈丹霞三篇并寄丹霞以代簡書 其一 太虛元湛寂,妙用起云雷。 若解明如鏡,何須冷似灰。 其二 不能汲水機圓,自笑翻羹手捩。 愿從明眼高人,為看三生寶地。 佛法如滄溟,深廣初無底。 欲以蠡測之,望洋顙已泚。 我生乃虛幻,瀛渤一漚起。 安得具眼人,為發無生理。 丹霞古禪伯,一派曹溪水。 出岫或云行,遇坎亦淵止。 諦觀古文詩,相識佳句里。 聞風欲見之,踴躍不能已。 豐巖距平津,飛錫片時耳。 愿將雪澡心,試聽風生齒。 次韻丹霞宗本長老見寄《古風》 帝居郁沉沉,梧桐植朝陽。 愧將燕雀翼,參彼鹓鸞行。 含香待黼座,秉筆立明光。 誰知汲黯戅,忽作朱云狂。 襆被出都門,濯纓走滄浪。 飽聞瑞光巖,道席久振芳。 識高行復苦,皎月照嚴霜。 醍醐有妙味,薝卜無余香。 愿聞第一義,洗我浩劫茫。 閉關不肯出,未許窺高墻。 徒將非舌語,遠寄煩宣揚。 秋風動樵水,何日思褰裳。 題丹霞晏坐軒 白云深處開虛室,晏坐非禪亦非律。 須觀任四威儀中,皆悉具六波羅密。 超然處處坐道場,善哉步步能踏實。 我今此義亦妄言,請師往問維摩詰。 羅疇老錄示和丹霞絕句五首次韻 其一 丹霞只在笑談中,明月清風萬里同。 欲識德云真面目,卻須行到妙高峰。 寄題丹霞雨花軒 小軒幽邃敞巖巒,密雨飛來更可觀。 瀑布千尋落峰頂,噴珠萬點散檐端。 休言幻化成空果,且喜炎蒸作晝寒。 軒內生公常說法,天花亂墜響珊珊。 次韻申伯上杭道中見示二首 其一 川途荏苒度年華,命與時謀敢自嗟。 但使直方能養浩,豈知權勢解悲夸。 淮舟昔共茱萸酒,閩館今同薄荷茶。 往復紛紛成底事,龐公只合訪丹霞。 冬至后四日修供羅漢巖四首 其一 道人眼靜絕空花,巖壑蕭然物外家。 十載聞名今始到,龐公真是訪丹霞。 葉夢授龍圖同游丹霞再次前韻 其一 巖竇嵌空南寶花,玲瓏樓閣衲僧家。 興來結客窮幽討,沖破晴山幾段霞。 上元日同王豐甫葉夢授會飲 當年玉輦侍端門,豈意風塵四海奔。 正恐溪山太寥落,也將燈火照黃昏。 月華清切人千里,曲調凄涼酒一樽。 多謝故人相暖熱,感時撫事祗銷魂。 李綱與泰寧相關的文章 瑞光巖丹霞禪院記 東南名山,如所謂四明、天臺、衡岳、廬阜,號為瑰偉秀絕者,多為浮屠氏所居,名藍巨剎,綿亙相望。至于下州小邑,一巖一壑,搜奇擇勝,亦靡遺者。推原其端,必有開士法眼清凈,道行高潔,為一方之所信仰,乃能披荊棘,創道場,肇基開跡,以貽后人,非偶然也。邵武軍泰寧縣,山水之勝,冠于諸邑。出縣西門二十里,曰瑞溪,有山焉。三峰秀峙,巖洞相連。西曰豐巖,東曰瑞光巖,中曰羅漢巖。岌嶪嵌空,鼎足而列,皆有蘭若建于其下。不涂塈茨而風雨之患除,不鑿戶牖而日月之光入。堂殿樓閣,窈窕玲瓏,泉石草木,幽奇芳潤。疊嶂屏其前,層巒擁其后。山回路轉,巖洞乃出。謂造物者,融結無意,吾不信也。三巖中,獨瑞光巖興于近年,蓋宗本禪師之所建立也。師,邵武農家子,初不知書。大觀庚寅年,游山間,遇異僧,示以出家時節因緣,且密有所付。心地豁然,遂能通儒釋諸書,作偈頌,道未然,事多驗。既落發受具戒,居雙林院,遠近向風,戶外之屨滿矣。政和辛卯春,師詣汀州南安巖,謁定光古佛,道出泰寧夜夢。紫袍神告之曰:師此行,宜住瑞溪。覺而異之。詰旦,瑞溪有檀越,曰江牧,曰鄒捍,迎師以居豐巖,禮意勤甚。師以符夢所告,從其請。既而同游前巖,愛其幽勝。二檀越相與語曰:師倘有意駐瓶錫于此,當為創筑新廬,以垂無窮。師許之。鳩工掄材,不三月而告成。會有旨,天下佛寺,有神仙跡者,還為道觀,聽舊額,建寺他所。而郡之丹霞院應改,朝散大夫權邵事陳侯紹移額于巖中,以成師志寺,因號丹霞。先是巖有光景之異,未幾,院額至,故集賢殿修撰羅公畤,時帥長樂,與師有素,聞而喜之,為目其巖曰瑞光,且施財,率眾力而新之,為門、為殿、為法堂、為丈室于中。為鐘樓、為庫、為廚于左。為華巖閣、為應真閣、為僧堂于右。皆規模叢林,具體而微,制度精巧,金碧炳煥。一旦出豐巖、羅漢巖右,互相輝映,若圖畫然,真勝地也。宣和初,以左史論事謫官沙陽,修撰羅公方里居,相從甚厚,稱道師不容口。因寓書以偈頌相往來。迨建炎末,蒙恩歸,自海上來居泰寧,始與師相識。嘗訪于巖間,為留宿賦詩而后返。今年春,盜起鄰郡,余徙長樂。未閱月,邑遭兵火,焚爇殆盡,獨三巖巋然,棟宇如故,豈非神佛護持師之道力,有以感格之也耶。其秋,以書來求余記之。余既雅重師為人,又愛巖壑之美,記其敢辭。然竊怪近世貴耳而賤目,讀前史,見鳩摩羅什佛圖澄萬回普化之流,竦然慕之,恨不與同時。偶有其人,則又不甚信重,類多如此,何獨浮屠氏哉。書于記末,庶幾覽者,有感于斯言。 紹興元年辛亥八月五日記 (摘自岳麓書社《李綱全集》(王瑞明點校)卷133記下,P1282-1284) 鄉土泰寧欄目長期征稿 投稿郵箱:tnxzb2014@163.com |